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11月號
修繕其身
儒學分成兩大領域,「成己」和「成物」。成己為成就自我,提升自我,成物是成就他人他物;成己的目的則是成物,將自我提升才能為國家社稷服務。前面幾篇講到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。格致誠正皆為成己之功夫,能格物致知則知識豐足,能誠意正心則道德高尚,有了知識和道德,則具備「有為有守」的條件。若空有知識而無道德,則不能修身,甚至可危害社會他人,故孔子曰:「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,雖得之,必失之。」若只有道德而無知識,則僅止於善人而已,無法幫助國家社稷,更不可能締造豐功偉業。因此我們在修身前,必須知德兼備,有了修身的基本條件,才可以進到「修繕其身」的修理保養階段,而漸次達到內聖外王之境界。
我們常說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」,但往往很少提到格致誠正這些成己的基本功夫。物格則事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;知致則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;意誠則己身之動力備;心正則己身之動向定。進而一切言動自然能據於德而明於理,人人如此則人與人之間自然能共生共存共進化,維持悠久而不墜。但宇宙間一切無不在動,無不在變,我們處於其中,雖盡可能執中以應變,但事物動時必有摩擦,動就必有消耗,因此必須像機器保養,隨時加油、去污、修理、調整,保舊者常新,新者耐久,效率不減,行而無礙。萬物皆如此,人身何能例外?此乃「修身」二字之真義也。
如果自身在格致誠正前是一輛功能很差、引擎破舊的車,經過格致誠正後將自我提升至一輛功能強大、引擎馬力大的好車,則是達到「成己」的第一步。但不管是破車還是好車都需要維修保養,而未格致誠正前,再怎麼「修身」 也只是維修老舊功能差的車,永遠不會僅僅因維修而加強能力。但經過格致誠正後,知識與道德增強,整體能力心性提升,修身便是維持這已加強之能力。
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,均為成己之功夫,修身為保養,亦為成己之一部分,從成己中理解到成物之治國治人的目標和方法,更理解要成物必須先修身。《中庸》云:「知所以修身,則知所以治人;知所以治人,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。」而儒家重視個人修養提升,以成為君子為目標。 孔子對君子有所定義,子曰:「所謂君子者,言必忠信,而心不怨;仁義在身,而色無伐;思慮通明,而辭不專,篤行信道,自強不息,油然若將可越,而終不可及者,此則君子也。」 因此要成為孔子口中的君子,則不能不修身。《中庸》云:「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。」修身以成己,修身亦以成物,不論治己治人,皆要以修身為本。《大學》雲: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。」因此修身為成己之總結,亦為成物之開端。